德州市人民医院门诊楼扩建工程,位于德州市人民医院院内,东临德州大酒店,南为东方红西路,西为新湖北大街,北至三八路,总建筑面积40495.66平方米,占地4225平方米,为地上七层,地下两层建筑,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6254.81平方米,地上建筑面积24240.85平方米,建筑高度30.30米。 该工程主要功能有核医学科、放射科、地下车库、高压氧舱、门诊大厅、门诊药房、妇产科、外科、内科、耳鼻喉科、研究室、会议室等主要科室。 
采用BIM的原因:1、借助BIM技术,快速搭建精细化管理平台,完善信息化管理标准,推动项目管理创新,优化项目管理模式,有效地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。 2、本工程为医院门诊楼,建筑、结构、电气、暖通、给排水等专业设计复杂,独特的造型、复杂的节点及后期医疗设备安装较多,需要专业配合和协调工作多,对信息化施工要求较高,为避免各专业间出现碰撞冲突,影响后期使用,提前进行优化。 3、该工程南侧紧邻东方红路,围护结构最近处距离马路牙子仅7.8m。西侧紧邻原门诊楼,围护结构距离该楼外墙仅3.1m,北侧和东侧均紧邻楼房,距离不超过8m。基坑面积大、深度深,最深达14.27m,基坑施工时周边环境的变形较难控制,现场可用场地很少,采用BIM技术对场地进行优化使用。 4、本工程基坑深度较深,基坑支护采用支护桩+2层内支撑支护方式,为避免内支撑梁和格构柱与建筑物地下主体结构位置冲突,采用BIM技术进行优化处理。 5、项目部充分利用BIM 的可视化、协调性、模拟性 、优化性、可出图性的特点,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,对成本、进度、安全和质量进行综合管理,提升项目管理水平。 图纸可视化:根据公司建模标准流程,创建土建、机电等标准化模型,为BIM技术扩展提供基础数据。建模过程中,各模型文件、构件按楼栋、专业、楼层、构件编号进行统一命名、统一管理,为BIM技术拓展应用提供了模型基础。  
 
图纸会审及深化:传统的图纸会审是基于二维平面蓝图,可以发现大量图纸问题,但有些涉及到空间位置关系,详细节点等问题时,传统方式的优势表现的就不够明显了。而创建BIM模型的过程,就是设计图纸问题发现的过程。 图纸问题:结施-13中,17-18/N-P轴,L100在P轴端梁是悬空状态,没有支点。设计变更:17-18/P轴框梁上平面标高上升至-0.050m。 
三维现场布置及漫游:根据工程施工部署,在BIM模型中模拟出现场的场地布置模型,如:办公场地、材料堆放场地、加工场地、设备堆放场地、警卫室、入场道路、垂直运输设备位置等,将需要布置的现场设备与工程BIM模型进行整合,通过立体化的效果来优化平面布置方案。最大可能的节约施工用地,减少临时设施的投入,同时通过对材料运输路线的方案模拟最大限度的减少场内运输,从而降低成本。  
碰撞检查:模型创建完成后,各专业应用BIM审图软件进行碰撞检查,可以检查出很多平面视图中未能发现的问题和各种位置冲突问题。并形成碰撞检查报告,同时根据碰撞位置,提出优化方案。 1、支撑钢格构柱与主体结构的碰撞预防 
2、排水管道与结构梁碰撞  
可视化交底:直线加速器模板安装可视化交底,D区负二层直线加速器,混凝土梁高度达到2.9m,方案论证时加入三维模型展示,直观的对专家进行讲解,并根据模型针对工人进行交底,真实做到了优化施工方案的效果。  
项目基于BIM平台,根据施工进度实时提取物资、资金、劳动力等各项资源需求,加快相互间的统筹等调配,确保工程进度。在模型与计划关联的基础上,通过工期进度模拟,预见存在的工期风险,合理安排工期。 |